芒格:“我并没有彻底地死去”

本文阅读 31 分钟
首页 资讯 正文

人生将会很有趣,你们会做得很好,但不会那么容易。

--芒格


早上醒来,看到芒格先生去世的消息,

蒙了。

胸口好像憋着什么。


其实芒格已经99岁高龄,生老病死本不意外。

然而,有些事情你就是不愿意它发生,无论道理多么清楚。


芒格先生曾在他年纪大了后,写过一篇与《论老年》相关的文章,其中引用了西塞罗的话:

“最令人伤心的噩耗是那些你正在向其学习的人的死亡。”


当初读这句话的时候,还没那么感触深,此时此刻,我却感同身受。


我为什么对芒格这么看重?

1,在我工作迷茫的时候,《穷查理宝典》给了我方向:人可以超越自己专业,从跨领域的思想中找到出路。这个想法,像一道闪电射入,照亮了我前行的路,重塑了我工作学习思考的基本方式。


2,后来,在命运之神的眷顾下,作为万千《穷查理宝典》的读者中普通一员,我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去美国面对面和芒格先生请教交流。这次见面以及由此认识的李录先生,常劲老师等众多师友,在后续几年的生活中,给我巨大影响。和大家的相处中,各种收获碰撞逐步积累,酝酿,发酵,最终让我的人生志向和生活方式有了“重塑”式的巨大改变。

图片


对一个人短暂的一生而言,这种三观重塑,建立生活理想和信心的过程,是非常难得、无比幸运和至关重要的,我不知道,如果没有遇到芒格,我人生的迷茫探索还要经历多久,走到哪里?


仅此2点,尤其是第2点,我的人生就已经和芒格的思想,建立了紧密的关系,成为我生活经历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其实就算芒格先生还活着,我也未必还有机会当面请教先生,但是这不重要,你只要知道他还在那里,对我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安心和慰藉性的存在。


然而,不论我情感上多么不愿意接受,但是生死之事都无可避免,芒格已然是“仁者寿”的楷模了。


芒格出生于1924年1月1日,去世于2023年11月28日,差一个月100岁,其实是活了99.9岁。我看有人转发唐朝老师的观点:这正好印证了中国人关于圆满的一个观点:人生没有圆满,但可以无限接近圆满。


人生没有圆满,也就没有终结,对我而言,学习芒格的路,仍在起步阶段:

《穷查理宝典》慢读会从去年5月1日开始,到现在读了19个月,还在第二章,未来还要学好多年;


我在学习芒格思想过程中,受李录先生,常劲老师启迪的“复利人生”主题的探索,也才刚刚开始。


而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也受芒格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人生继续前行着。


图片


这让我想起,芒格先生也引用过罗马诗人贺拉斯自撰的墓志铭:

“我并没有彻底地死去。”


是的,对我而言,芒格的智慧,品德和持续不断的影响,并没有离开,反而会越来越近~~


更何况,还有李录先生,常劲老师的他们对芒格思想的传承,继续让灯火相传~


而芒格先生本人,也会为历史星空的一颗智慧明星,继续闪烁照亮,指引我们前行。


或许他还会幽默地眨眨眼提醒我们:

“我是对的。你很聪明。所以,你迟早知道我是对的。”


2023年11月29日 晨8点15分,于北京家中




去年1月份我总结了一篇10年时间学习芒格《穷查理宝典》心得的文章,在此特殊的日子,重发一次,谨以此文缅怀和纪念芒格先生,希望让对更多人了解芒格先生的品德与智慧。


(以下为正文)

我曾经感慨说,芒格和索罗斯都是金融大师,但他俩写东西的风格完全相反——索罗斯的风格是,每一个词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但只要我们花大量时间去理解,会觉得原来这就是常识;


芒格有点像生活的哲学家,他把常识放在了一些浅显的比喻和类比当中分享,每个字我们都懂、像大白话一样,但是把它们连在一起想要真的弄明白,其实也不容易。加之我们和芒格先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又有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各方面因素叠加,导致《穷查理宝典》读起来不是非常容易。


虽然我在得到上讲过《穷查理宝典》和《查理·芒格传》,但平心而论,那时候我对查理·芒格的理解还比较表层,对这两本书的理解也就很难真正深入。到今天,我对《穷查理宝典》的思想也还是在学习的路上。


因此,我今天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学习《穷查理宝典》过程中的收获,大致可以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被观点触动:用多元思维模型思考复杂问题


我最早读《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是在2012年左右。

那时,我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和研究生导师合伙成立了一个旅游规划咨询和设计公司,开始做文旅行业的咨询,思考景区应该如何发展、规划的问题。


但一个文旅项目牵涉的因素太多了,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一个项目能签约,往往是因为甲乙双方和评审专家达成了共识。但对景区发展预测规划这么复杂的问题,大家在一起研究达成共识的方案,是不是一定是对的?其实并不太确定,


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我把当时市面上行业相关的各种书籍文章找来,希望有一个让我安心的答案,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


直到2012年的一个下午,我无意中读到了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书中解决问题的思想,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芒格说,任何一个领域的人,如果想要处理一个复杂问题,就不能只学习自己领域的知识,还要把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全都掌握,像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医学、心理学等等各个领域都要掌握,然后再来理解一个事情并做出决策。芒格把这种思考方法称为“多元思维模型”。


其实我当时看不懂这句话,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化学、物理学等学科会和我旅游规划专业有关系。但我心里有个感觉:“不明觉厉”,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后来,我个人感觉,芒格多元思维模型的有效性可能是基于以下逻辑:

第一层,如果一个规律是通用的(普世智慧),那它一定会在不同领域或多或少重复出现,学习跨学科的知识,其实给了我们多个视角,分析事情发展中会受哪些因素影响,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做分析的交叉验证工作。


第二层,为什么要用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来交叉验证呢?

跨学科的知识很多,但我们要关注这些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原理。

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能找到的最可靠的知识,就是用科学方法检验而形成的知识。虽然科学原理仍然不等于真理,但已经是目前人类认知水平下能够找到的最可靠的知识了,我们当然要依靠这些更可靠的知识——用李录先生的话讲,就是寻求那些有足够的正确性使其有用的“真知”


第三层,多元思维模型的有效性建立在承认自己有限性的基础上。

世界极其复杂,人类的认知仍然很有限,多元思维模型的思考方法,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思考的质量,但这不等于我们能够弄明白所有事情。

就像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开篇讲的,世界永远没有真正的真相。

一方面,存量知识太多,我们能力有限,学不完;另一方面,即便我们理解了全部存量的知识,它们也只是这个复杂世界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没办法完全认识全部世界,我们甚至很难真正认识自己,而我们自己,也只是这个世界的小变量之一。


芒格非常有智慧的一个地方,就是承认了这个现状,然后采取了反过来思考的方法:我并不需要把世界的所有问题都弄明白,而是把自己能弄明白的弄明白,不明白的地方就承认自己不明白——这种思路更广为人知的叫法是“能力圈”。


图片


我在《穷查理宝典》中看到芒格说,他把投资项目分成三类:

一类是不懂的,一类是太难的,最后一部分是自己能看懂还能做到的。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分类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作为一个投资人,面对投资项目,他没有按行业分,也没有按规模分,而是按照自己是不是懂、能不能做到来分类,这也太不合常理了。

后来,时间越久,我越意识到,这种分类方式其实非常有智慧,完全是从自己的能力特点出发来解决问题的。这也是处理复杂问题时的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


总之,为什么要用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处理复杂问题,是我学习芒格《穷查理宝典》第一个阶段最大的启发。


第二阶段

如何把跨学科思维模型引入生活


虽然我从芒格那里获得了一个极为宝贵的方向指引——用多元思维模型认识世界,这让我意识到物理、化学、生物等重要的基础学科知识可能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芒格并没有具体解释,如何把这些跨学科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具体工作中来。比如,我做旅游规划,究竟该从物理、化学、生物学中学习什么呢?


我很想从芒格这里获得具体的指导。有人曾向芒格提出建议:能不能专门开设一门课程,介绍一下如何掌握多元思维模型?但是芒格说,他年纪太大,工作重点也不在这里,所以希望有其他人来完成这个任务。


怎么办?既然没有现成的方案,那就自己动手吧。

从哪里开始呢?

以前我在工作中只会读和本专业相关的书籍,因为我觉得这些书是工作能用得上的,其他类型的书就读得少。但芒格说要读化学、物理、数学等领域的书,虽然我当时还没太想明白为什么这些书会对我的工作有帮助,但我想芒格应该不会骗我——我不明白,不是他说的不对,而是我理解不了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把历史、数学、化学、军事等各领域的书,乃至人类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思想介绍和人生传记都买来看。


刚开始的确看不懂,也无法和自己的领域建立联系。

大概花了3到4年的时间,我才发现问题的关键:过去,我一直以为各个领域的知识能帮助我,是因为那些知识对我重要。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完全搞反了。


其实,每个领域的知识都是人类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发现积累的。

人类在不同领域总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处理人际之间达成共识的问题,发展出了政治学;比如我们处理无法和平沟通的问题时,就要用武力和心理的博弈,从而发展出军事学;而当一个问题足够复杂、大脑无法处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尝试找到背后的规律,逐步发展出了哲学、科学等学科。


这些问题,只要有人就会存在,和行业领域没有必然关系。


弄明白这个问题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正要学习的不是这些领域的具体知识——而是要了解这些领域解决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看似不同领域的问题,其实背后涉及相似的概念和处理的方法,只不过不同领域给这些本来类似的问题起了不同的名字,叫了不同的术语概念,使得我们觉得它们和自己的领域没有关系。比如,福特汽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是流水线的生产法,然而,这个方法其实在屠宰场的行业已经存在很多年,没叫它“流水线”罢了。

我发现,芒格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在二战服兵役的时候,空军入伍测试发现他的智商超过160。这么高智商的人,应该好好发挥作用,于是空军就把他派到了需要用脑力的气象部门。为了完成任务,芒格学了很多气象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突然意识到物理学用非常简洁的方式来描述复杂的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实在是太美了。于是,他开始把物理学作为自己认识和思考世界很重要的工具。后来他发现,不仅是物理学,各个重要学科的知识和原理都能有助于自己去认识世界,所以,他的学习就再也不限制学科,而是不断从人类各个学科里,寻找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


2007年,在南加大给法学毕业生演讲的时候,他说:我觉得我特别幸运,在我去哈佛大学读法学院之前就学会了如何学习。而如何学习这件事情,帮助了我的一生,再没有什么事情比持续学习让我一生获益更大。


图片


在我看来,芒格的这种学习方法实质就是:没有门第之见,一切以有效、正确为准。

2019年我采访芒格先生的时候,芒格说,我学习的方法就是研究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而且是从人类各个领域中汲取智慧。


我逐步意识到,跨学科学习的根本,是去学习那个领域所面临的基本概念、核心原理、主要问题,思考方式乃至背后的精神和态度。


正是人类在不同领域探索积累的这些东西,使得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所以,当我看到芒格的这种学习态度和思考方式后,我就开始尝试学习和模仿芒格的方法。认真地研究每个基本概念、对每个观点尽可能秉持诚实的态度来认识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我逐步感觉自己能够把以前零散的信息、经历,用一个个概念、问题、框架、理论串联成网络了。


在工作中,我感觉像打通了任督二脉,灵光乍现的时候越来越多,有时自己开会提出的点子,自己都会觉得“这么好的点子我怎么想出来的”!


这甚至还影响到了我的性格,连我媳妇都说:和你结婚几年,感觉你越来越平和了,都不怎么发火了。

我自己的感受是,很多问题想明白了,就没必要发火了。


图片


是什么拯救我的,我就应该用它来回馈这个世界。


由于受益于《穷查理宝典》太多,我无以为报,只能不断向朋友们推荐查理·芒格和《穷查理宝典》。我第一次在4.23世界读书日上,和罗振宇老师以及前焦点访谈记者方宏进老师在得到一起做直播,当时我推荐的就是《穷查理宝典》;后来我和混沌学园李善友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也在推荐多元思维模型和《穷查理宝典》。


图片


到2018年的时候,《穷查理宝典》的出版人,也是时任中信出版集团的董事施宏俊老师,正好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芒格的思想和智慧。恰巧,他新招聘的助理,知道我一直推荐芒格的思想,就介绍我和施老师相识。我和施老师一见如故,几次交流后,施老师给我创造了一次去美国见芒格先生的机会。(后来,施宏俊老师也投身于芒格思想的传播,创办了“芒格书院”。)


图片


这次去美国的经历,不仅让我有机会当面向芒格先生请教,而且还真正影响了我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促成了我对《穷查理宝典》这本书第三个阶段的理解认识。


(和芒格交流的具体内容和感受,此前的几篇文章中有介绍。可以在文末的“相关内容”中点击查看。)


第三阶段

知行合一,从对自己诚实开始


我从书上读到的芒格先生,好像是一个很有个性、不容易接触的人;但是我见到芒格本人,却发现他很幽默。或许是因为芒格先生和我的姥姥同岁,我和姥姥关系特别好,所以我看芒格先生特别亲切,想到了如果姥姥活着,也应该是这个年纪状态了。


这次旅程给我的影响,不仅来自于采访芒格先生,还有结识芒格先生合伙人李录先生、常劲老师以及他们团队后给我的启发和触动。


图片


我过去读《穷查理宝典》时,主要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如何解决复杂问题?所以我眼里就只能看到多元思维模型。但是,当我和李录先生及其团队真正接触后,我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关注的,是这套方法论背后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原则——比如诚实、真诚、谦逊、独立、耐心、专注等


我突然想起,我第一次看《穷查理宝典》时,其实最触动我内心的是李录先生在序言中的一段话:

“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巨大成功。”


我当时就在想,一个人能够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其实,我研究复杂问题的决策也好,多元思维模型也好,本质是希望增进自己的智慧,最终能凭借真才实学来实现人生价值。这个题目,在我后来的不断探索中,形成了“复利人生”的主题。


图片


那么如何获得这种复利的智慧呢?李录先生总结到:“查理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基于对知识的诚实。”


只有真正做到诚实,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像诚实、知行合一这样的话,要放到过去,我会觉得是一个正确的大道理。

但是,我和李先生及其团队接触后,看到了知行合一、坚持诚实的真实画面。比如,我发现,李录先生永远有一种处在“不装”的真实状态;他的事业伙伴常劲先生,永远态度谦虚,认真耐心地回复大家的每个问题。这些经历让我理解了像耐心、真诚、专注、诚实等等看似鸡汤的词汇,当人们在身体力行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我突然发现自己或许理解了为什么黄峥见巴菲特以后,要把公司最重要的理念、价值观定为“本分”。


我以为,本分就是常识,基础就是诚实


带着这种感受,我再重读芒格《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时,很多话就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以前看一些句子,我觉得是他在讲一个道理;现在再看到同一句话的时候,脑海就出现了他们做事情的画面。比如,芒格在说:能力能够把你带到巅峰,但是品德才能让你留在那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其实,这些道理自己以前也肯定听过,但你在一些人身上真实见到这种状态后,这些话给你的冲击和注入的力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道理,而是对道理有走心的体感。


六六老师在给李录先生《文明 现代化 价值投资与中国》这本书推荐序中评价李录时,引用了子贡称赞他的老师孔子的话:“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这么多年下来,我读《穷查理宝典》也开始有这种感受。对芒格的智慧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自己还在外面打转,并没有真正理解到内核。因此,今天的分享,也是把这个摸索的心路历程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启发,能共同探讨,进一步学习。



【相关推荐】

▶ 成甲:查理·芒格访谈收获的三个感受

 芒格主义之“对知识诚实”的学习心得

▶ 独家专访查理·芒格:我是孔子思想在美国的实践者

▶ 巴菲特股东大会现场的收获复盘 | 成甲


最后再附前年在巴菲特股东大会开始之际,接受西瓜财经采访,分享当时我理解的芒格思想的价值的视频:


以及我在2021年回响开年演讲活动中,以芒格对我影响为暗线的主题演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firsource.cn/news/91.html
py加密流程
« 上一篇 12-08
python教程大全-视频+资料+电子书
下一篇 »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