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锂离子电池模型中多域多物理场耦合的挑战与数值解法

本文阅读 20 分钟
首页 LiTalk Battery 正文

Dr. Xin】在电池研发领域,我们一直想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清电池充电放电时,微小的电极颗粒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传统的仿真模型,好比是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平均效果,对于设计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度更快的下一代电池来说,这显然不够。这篇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就致力于摘掉这副近视眼镜,换上一台显微镜。他们开发了一种更精细的异构模型,但也遇到了三个棘手的计算难题。这篇论文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三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那个巧妙的复合势场法。这套新算法,不仅让仿真结果更准,还比主流商业软件快了整整9倍,这对加快新电池的研发进程、降低试错成本,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摘要】在电化学领域,异构模型能够通过清晰地区分固相和液相,来有效描绘多孔电极的微观结构特征。这种模型考虑了颗粒大小分布和不均匀孔隙率等关键特性,能够精准展现电池内部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然而,为这种精细模型进行建模和数值求解极具挑战性。本研究针对异构锂离子电池仿真中的几个关键挑战,提出了创新的计算解决方案,并最终开发出一套完全自主的电池仿真软件工具链,为下一代超高性能电池的开发和工业仿真软件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引言】

  • 研究背景传统上,电池设计依赖于试错法,即不断制作和测试样品,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如今,行业正转向仿真驱动设计,即用计算机模型来预测电池性能,从而大大提高效率。目前广泛使用的P2D模型(一种将电极视为均匀多孔介质的二维简化模型)虽然计算成本低,但在面对高倍率充放电和复杂的电极结构设计时,其预测误差越来越大,已经难以满足前沿研发的需求。
  • 本文贡献针对更先进但也更复杂的异构模型所面临的计算挑战,本文提出了三大核心解决方案
    • 贡献一:多物理域耦合策略针对电池内部不同材料(如活性颗粒、粘合剂)的物理特性和反应机理差异,开发了一套形态特定的数值方法,能够精准处理不同区域的耦合问题。
    • 贡献二:跨界面场连续性方法针对不同区域间孔隙率(材料中孔洞所占的体积比例)突变导致的计算难题,独创了一种传递系数矩阵法,实现了对浓度场的全局统一求解,避免了复杂的迭代计算。
    • 贡献三:质量-电荷耦合求解方法针对锂离子迁移同时受电势和浓度双重驱动的复杂情况,首次构建了复合势场,将两个耦合的物理场巧妙地合并为一个,从根本上保证了离子通量的连续性和计算的准确性。

【实验设计】

  • 实验对象实验采用的是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款NMC(三元材料)-石墨电池。电解液为1 mol/m³LiPF6,溶剂为EC:DEC:EMC(体积比1:1:1)。
  • 测试条件所有测试均在ESPEC温控箱中进行,温度恒定在25.0±0.2°C采用恒流放电模式,测试倍率分别为0.27C0.9C1.8C,截止电压为2.5V

【研究方法】

  • 核心思路/总体框架:本文的核心思路是开发一个基于开源平台OpenFOAM的自研数值求解器,通过实施上述三大创新算法,来高效、精确地求解异构电池模型的复杂多物理场耦合问题。
  • 关键模型/理论基础:本文最关键的创新之一是复合势场构建法
    • 一个比喻来解释:想象一下我们要预测一条河里泥沙(锂离子)的流动。这些泥沙的运动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是河床的坡度(电势梯度),坡度越大水流越急,泥沙冲得越快;二是水中泥沙含量的差异(浓度梯度),泥沙会自然地从含量高的地方向含量低的地方扩散。传统方法就像是分别计算坡度和浓度这两个力,然后再把它们的效果加起来,这在不同河段(不同材料区域)交界处很容易出错,导致泥沙堆积凭空消失
    • 本文的方法: “复合势场法则像是一位聪明的地图绘制师,他不再分别绘制地形坡度图泥沙浓度图,而是创造性地将两者信息融合,绘制出了一张全新的泥沙综合势能图。在这张新图上,泥沙的运动规律变得极其简单:永远只从势能高的地方流向势能低的地方。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求解一个简单的下坡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同时考虑了两种驱动力,从根本上保证了泥沙(锂离子)在任何地方的流动都是连续且守恒的。
    • 技术原理:该方法通过数学变换,将Nernst-Planck方程中由电势梯度和浓度梯度共同驱动的离子电流项,合并成一个单一的复合势场的梯度项。这样,原本需要求解两个耦合物理场(电势场和浓度场)的复杂问题,就转化为了求解一个单一的拉普拉斯方程,大大简化了计算,并天然保证了跨界面离子通量的连续性。

【结果与讨论】

  • 图表核心内容:

A collage of diagrams<br />
<br />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Figure 6这张图对比了自研软件、商业软件COMSOL和真实实验的放电电压曲线。简单来说,这说明自研软件的仿真结果不仅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其准确度甚至优于成熟的商业软件COMSOL

A group of graphs with different colored lines<br />
<br />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Figure 10这张图展示了在不同核心数的处理器上,自研软件和COMSOL的计算时间对比。简单来说,这说明自研软件的计算效率极高,在多核心并行计算下,比COMSOL快了最多9倍,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

A collage of graphs and diagrams<br />
<br />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Figure 11这张图模拟了使用不同平均粒径(12微米 vs 22微米)的负极材料时,电池的放电性能。简单来说,这说明负极颗粒不是越大越好,较小的颗粒(12微米)能提供更高的放电容量,因为这能减小极化现象。

A diagram of a voltage<br />
<br />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Figure 12这张图模拟了电极涂布过程中出现凹坑缺陷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简单来说,这说明制造缺陷会实实在在地降低电池的放电容量,并且凹坑越深,容量损失越大,同时还会增加析锂的风险。

  • 主要发现:
    • 算法准确且高效新开发的数值求解器在精度上优于商业软件COMSOL,且计算速度在并行计算下最高可提升9倍。
    • 微观结构影响显著通过精细化仿真发现,电极的微观结构对电池的宏观性能有决定性影响。
    • 设计指导价值仿真结果可以为实际的电池工程设计提供明确指导,例如,选择更小的负极颗粒、避免涂层缺陷、以及优化双层涂层的孔隙率分布,都可以有效提升电池性能。
  • 作者的解读作者认为,这些结果证明了他们开发的异构模型仿真平台是一个强大的电池工程和优化工具。它不仅能准确预测电池性能,还能揭示性能背后的微观机理,从而实现从试错预测正向设计,这对整个电池行业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 核心结论:
    • 作者成功开发并验证了一套针对异构电池模型的高效数值求解方法,解决了多物理域耦合、跨界面不连续和质量-电荷耦合三大核心挑战。
    • 该方法被集成到自研的仿真软件中,其精度和计算效率(尤其在多核并行计算下)均显著优于主流商业软件COMSOL
    • 该仿真工具在多个实际应用案例(颗粒设计、缺陷分析等)中展示了其指导电极正向设计的强大能力,证明了其工程应用价值。

【展望】

  • 下一步工作:
    • 将模型从2D扩展到3D,并结合X射线断层扫描(XCT)等成像技术来构建更真实的电极几何模型。
    • 开发更强大的网格划分和离散化方法,以处理3D模型中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和可能出现的数值不稳定性问题。
    • 探索将传统数值方法与机器学习相结合,以应对3D高保真模拟带来的巨大计算成本。

文献信息:

  • 原文标题: Challenges and numerical solutions for multi-domain and      multi-physics coupling in heterogeneous lithium-ion battery model      simulation
  • 发表日期: 20257
  • 期刊/来源: eTransportation
  • 作者机构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苏州超电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
  • DOI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tran.2025.100452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哪里找emoji图标?
« 上一篇 09-11
心磁图 QRS 参数在 Brugada 综合征心律失常风险分层中的应用
下一篇 »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