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学生品茶外卖工作室预约188.8483.0145,
太湖的水汽常年萦绕着洞庭东西二山,在晨雾与果香交织的茶园里,藏着碧螺春的起源故事。这抹翠绿的灵芽,最初并非顶着雅致名号,而是以一句质朴的惊呼,在江南的烟火中生根发芽。
碧螺春最早的名字,带着苏州方言的鲜活——“吓煞人香”。相传在洞庭东山的碧螺峰下,石壁间生长着几株野茶,每年早春,村民们都会挎着竹筐上山采摘。有一年茶芽长得格外丰茂,竹筐很快便盛满了,采茶人只好把多余的芽叶揣进怀里。没想到,茶叶沾了体温渐渐发热,竟透出一股浓烈却清透的香气,众人忍不住惊呼:“吓煞人香!”这名字直白地道出了茶香的冲击力,也成了这株野茶的俗称。
那时的“吓煞人香”,还只是太湖边村民独享的珍品。洞庭山独特的“茶果间作”模式,让茶树在枇杷、杨梅的枝叶间汲取果香,再经太湖水汽滋养,芽叶细紧如铜丝,满身茸毛似蜜蜂腿,冲泡后汤色碧绿澄澈,滋味甘香醇厚。这种独有的风味,随着时间流转,渐渐传到了官府耳中。
真正让这株野茶声名远播的,是清康熙三十八年的那次南巡。当康熙皇帝的御舟泊在太湖之畔,巡抚宋荦献上了这壶当地特产的香茶。沸水冲入茶盏,碧绿的茶叶缓缓舒展,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连湖水似乎都染上了清雅的韵味。康熙细品之下赞不绝口,问及茶名,听闻“吓煞人香”四字,不禁莞尔,觉得这名字虽生动却失了雅致。
他端详着杯中茶叶,见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又是早春采摘的珍品,沉吟片刻便挥笔赐名“碧螺春”。“碧”取其色,“螺”状其形,“春”记其时,三字精准勾勒出茶的神韵,更添了几分文人雅趣。从此,这株来自太湖石壁的野茶,便以“碧螺春”之名跻身贡茶之列,年年从洞庭山启程,沿着水路送往京城,成为皇室案头的清雅之饮。
关于赐名的细节,虽有文献记载略有出入,但“吓煞人香”到“碧螺春”的蜕变,早已成为太湖畔最动人的茶话。如今每当早春时节,洞庭山的茶农依旧会踏着晨露采摘芽叶,那股穿越百年的香气,依然能让人想起当年采茶人的惊呼与帝王的品题。
一杯碧螺春里,泡着的不仅是太湖的水汽与果香,更是一段从民间烟火走向宫廷雅席的传奇。这起源的故事,让每一口回甘都多了几分时光的厚重。